微型小说:亲兄弟 | 刘恩文

  作者:刘恩文

  他和他是亲兄弟,哥哥比弟弟年长两岁。别看他们是亲兄弟,可他们在一起打斗了几十年,结果还是谁也不服谁。

  他们都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贫穷落后的一个山村,打小就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日子。

  哥哥出生时,正巧一个秃头和尚来村里化缘,爹就给他取了个乳名叫秃子。弟弟出生后,爹就更省劲儿了,按排行,就叫他二秃子。为了区分,在哥哥的名字前只加了一个“大”字。

  就这样,他们兄弟俩的名字一直延续到全国解放,人民翻身当家作主后的新中国成立。这时,他们才各自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名字。

  有了大名以后,村里人还是喜欢叫他们的乳名,他们的大名人们却很少用。他们自己用的也不多,偶尔叫起他们的大名,人们都先是一愣,连他们自己也会觉得突然,些许愣怔之后才会反应过来。

  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长在比巴掌大不多少的山旮旯,兄弟俩常常因为吃喝拉撒睡闹矛盾。仗着自己小,有父母撑腰,还有姐姐偏爱,弟弟时时处处事事“欺负”哥哥。哥哥开始并不在意,可弟弟却得寸进尺。时间长了,哥哥心中也生出许多怨恨来,自然也就当仁不让了。www.qde7.com

  表现最甚的是兄弟俩分家时。因为那时家里真的很穷,一根木棍,一把米糠,一粒高粱二人都争抢得面红耳赤。房子还好分,五间一人两间半;土地是二一添作五;其他物件也都是一分为二,最难办的是老人的赡养问题。哥哥不管,弟弟不要,二人各说各的理,而且还都理直气壮。后来还是弟弟做了让步,说老人可以在自己分的东屋住,因为按照旧习,“东”为大,老人应该住在东屋,这是天经地义,弟弟不让步也说不过去。但吃饭要轮月,或轮年,弟弟已经展示了“风格”,当哥哥的自然也就无话可说。

  就这样,在同一个小院儿里,屁股大的天空下,窄窄的几十平米的小屋中,一分为二的两家十几口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兄弟俩虽然不在一个灶台生火,不在一个锅里做饭,但狭小的空间还是逃不了“一锅搅马勺”。往往因为针鼻大的事儿,二人就会大吵大闹,有时也会这个挨一巴掌,那个被踢一脚。

  这样鸡飞狗跳的日子一过就是二十多年,直到农村土地承包他们手头儿宽裕后,哥哥才搬出老院子去后街建了新房,弟弟在原址进行了翻建,兄弟俩才算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物理距离。而他们的承包地还是紧挨着的,农忙季节,他们还会天天见面。相见时,一两句正经话后,又开始互相揭短,互相亮丑。你对我吹胡子,我对你瞪眼睛,甚至毛发倒竖、横眉冷对。有几次险些动起手来,被在同块土地上劳作的村里人好言劝开。

  哥哥六十多岁那年夏天,在地里干农活时,和同村一位乡邻发生口角被对方失手误伤。弟弟闻讯后快步如飞从家里跑来,要和对方拚命,被人拉开后,紧紧抱着哥哥,连忙找车往医院跑,泪水和汗水洒了一路……

  后来,哥哥因身体健康状况越来越糟糕,躺在炕上一病不起,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侍候。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开始时,儿子女儿服侍的还说得过去,时间长了,就嫌弃了。弟弟见状,就一天不落地来照顾哥哥,像婴幼儿时妈妈守护自己一样,端屎端尿,喂水喂饭,擦脸洗身,俨然一个年迈的老保姆,侍候得十分细致、周到。

  哥哥虽然有病,但大脑很清醒,感动得直淌眼泪……

  弥留之际,哥哥说:弟,下辈子我还想……

  山坡上,耸起一座新坟。人们经常看到,坟前,有一位老人,嘴里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