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家潮:老家的塘

老 家 的 塘

  ■杜家潮

  水塘对于农村人来说是司空见惯,对于处于江淮分水岭的老家来说更是不可或缺。我们的先人最喜欢临水而居、择水而憩、向水而生。而老家远离江河湖海,缺水是老家先天不足的地貌特征。为了生产生活,为了满足临水而居这一慰藉心灵的愿望,在老家呈东北高西南低走势的几百亩土地上,老家人或拦坝成塘,或挖掘成塘,或堆埂成塘,先后建成了十几口水塘蓄水,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老家的十几口水塘,大小不等,形状不同,深浅有别,

  位于最东北边的也是海拔最高的塘叫三拐塘(就是三角形的塘),这是一口水口塘,也是过水塘,若干旱了打水,首先就要流入三拐塘。三拐塘不仅承担着过水的任务,还要负责几十亩庄稼地的浇灌,所以它也是最容易见底的一口塘。

  顺着水系而下,村庄的东北角有一口长方形的小水塘,老家人叫它白水塘。说来也怪,多数水塘里的水在放水时可能是浑浊的,沉淀后一般都会变清,至少是下霜后会变清,但白水塘的水任何时候都是粉白色的,不会太浑浊,也不会变清澈。

  离白水塘不远距村庄正北的是双胞塘,所谓的双胞塘就是两个塘连在一起。双胞塘原为一口塘,后来一条路从中间穿塘而过,便分成了两口塘了。双胞塘有两个大涵相通,所以水质水位相同。双胞塘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长满了芦苇,所以也有人叫它芦苇塘。

  在白水塘的正南方村庄的东南角有一口村庄塘中的“大哥大”谢贝塘,此塘名字的由来至今没搞清楚,因为老家的村庄中没有一户姓谢的。谢贝塘是典型的拦坝而成的塘,它位于一条冲的上端,拦冲筑坝便成了塘。它的面积大约有二三十亩,东北浅西南深,最深处可能超过两米,水质很好,常年清澈。很长一段时间老家人都在这口塘里淘米洗菜,从这塘里挑水回家烧水煮饭。谢贝塘里还有很多鱼,记得在生产队时期,每到要过年了,生产队都要从谢贝塘里箍好多鱼上来分给每家每户,老家人便把大的腌腌,小的就留着做年宝鱼了。

  在村庄的内部有两口小水塘,东边的叫团塘,因为是圆形的,西边的叫小方塘,顾名思义是方形的。这两口小塘边都栽了好多树,估计一是为了护埂,二是为了安全。这两口水塘的作用,不仅是满足鸡鸭猫狗的饮水需要,也为每家在后院种菜提供水源。

  村庄的南边有一口塘叫墩塘,所谓墩塘就是塘中间有个土墩子。墩塘东边原来有一排约头十间房子,是生产队的牛屋和仓库。牛屋临塘而建,一是方便饮牛水,二是夏天时方便拉牛下塘“打汪”,为牛防暑降温。记得在生产队时期,生产队集体还养鸭子,鸭棚就在墩塘边,几百只鸭子就是在墩塘里有时在水中喜戏、追逐,有时在墩子上或歇息或嘎嘎欢叫,甚是热闹。

  在墩塘的东南方,也是谢贝塘的下游冲子里有一口塘,就叫冲塘,冲塘面积也不小,估计也在二十亩上下,水质也很好,常年清澈碧绿,之所以在老家没有谢贝塘影响力大,可能一是面积屈居第二,二是距离村庄远了。一到夏天,冲塘里长满了荷叶和菱角,水面上最高层是白的或略带粉色的荷花,中层是大片的淡绿的荷叶,紧贴水面的是深绿色的菱角叶,形成了层次分明颜色各异的美丽景色。若是朱自清先生夏日月夜来到冲塘边,听着呱呱的蛙鸣,看着月光下景色怡人的冲塘,就不会为那巴掌大的小水坑而流连感慨了。

  老家的塘还有很多,如长塘、弯塘、小高塘等。老家的塘在灌溉着老家的庄稼、滋润着老家的土地、哺育着老家的父老乡亲的同时,无不留下过老家小伙伴们喜戏追逐的欢声笑语,甚至留下了小伙伴们光屁股戏水游泳的身影,留下老家人一辈子难忘的童年记忆。

  老家村庄的名字也与塘有关,老家叫官塘,但在老家的十几口塘中却没有一口叫官塘的塘,是时光的年轮磨灭了历史的记忆,还是村庄在取名字时的阴差阳错,现在也无从知晓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