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选登】桑成富/银杏树下忆长征

  桑成富

  阅读著名作家王树增的《长征》,一种踏访红军足迹、感受长征精神存在、感悟红军忠诚与信仰的梦想在我内心深处深深扎根,作为新时代一名退役军人,我决心在迎接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重走一段长征路,努力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们一家三口约上信阳的几位战友沿着当年红军战略转移的路线,来到了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信阳市罗山县何家冲。

  何家冲地处鄂豫皖交界的大别山深山区,地形险要,山路崎岖,北距罗山县城40余公里,西距信阳市30多公里,距京港澳高速公路15公里。但就这么短短的路程,我们从高速公路坐大巴乘公交整整坐了一上午。遥想当年,红军将士吃野菜、啃树皮、穿草鞋,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岭,我不禁感慨万千。

  按照地图标注的地址,我们沿着罗山县境内的九里河,逆流而上,并于中午12时15分到达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铁铺乡何家冲村。

  何家冲现有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何氏祠,明初建筑,占地400平方米,前后两幢各五间,两边有厢房,均为青砖青瓦房,风格庄严古朴;红军医院旧址,四个相连的四合院,占地1600平方米,风格与何氏祠相同;长征出发地遗址——千年银杏树及红军碾。

  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上述遗址为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纪念,徐向前、程子华、郭述申、刘震等为纪念碑亲笔题词。

  80多年前,国民党集结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实行“围剿”,根据地军民在曾中生、徐向前等指挥下,在一年多时间内,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苏区,转入川陕。主力红军撤出后,鄂豫皖苏区在沈泽民、吴焕先等领导下,重建了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独立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中,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由于整个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为有效地保存革命力量,减轻苏区压力,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举行第十四次常委会议,决定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11月13日,红二十五军西行到罗山县何家冲,省委在何家冲又召开了会议,为战略转移作准备。会议决定和通过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银杏树下集结出发,开始长征。

  据何家冲的老人讲,红军出发那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他们每人准备了三天干粮和两双草鞋,约晚八时左右,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在省委的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在何家冲的那棵千年银杏树下出发西进。红军走后当天夜里,天气骤变,顷刻之间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只听咔嚓轰隆隆三声巨响,犹如山崩地裂。风雨过后,那棵千年银杏树被一劈两半。10个月后,村里老人们惊喜地发现,这棵银杏树,在大别山老区人民的精心照料下,银杏树两半中间又长出了新枝、发出了新芽,而此时英勇的红军已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击退上百万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辗转五省,于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平镇,同陕甘红军会师,成为第一支到达的红军长征部队,部队人数也不断发展壮大为3000多人,胜利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历史使命。从那以后,银杏树生长得枝繁叶茂,喻长喻旺,当地也连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对于红二十五军长征的历史功绩,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很高评价。毛泽东后来在会见红十五军团徐海东、程子华等军团主要领导干部时说:红二十五军远征“为革命立了大功”。邓小平曾说:“红二十五军北上的路线是正确的”。李先念评论说:“红二十五军的长征是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一页”。

  不知不觉中,时针已指向下午15时,空着肚子的我们,全没有一点饿意,因为何家冲这块红色的土壤里浸透了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因为,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一个又一个的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流连忘返,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一顿饭不吃又能算得了什么,我一咬牙又爬上了何家冲对面海拔600多米高的六斗尖山峰,登上山顶远远地向何家冲望去,大山下的何家冲就像一只欲展翅高飞的雄鹰尽收眼底,尤其是那棵30多米高、1.5米胸径的神奇千年银杏树,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站在饱经风霜的千年银杏树下,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次的冲击,得到了一次次的震撼,我的心中的那份赤诚再次被激活,我的胸襟和视野再次开阔,“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不崇尚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不崇尚英雄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回眸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镜头,我的内心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政治舞台上,政党繁多,难以数计。但是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连续执政超过七十年,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政党,很难找到第二个。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那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而此时,我仿佛又看到了金戈铁马的场景,看到了我们党筚路蓝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所走过的坎坷历程,看到了我们党所从事的事业之艰险、之曲折、之复杂、之前无古人。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80多年前的悲壮,带给我们无尽的思考;80多年前的胜利,带给我们无穷的动力。只要我们像当年红军将士那样,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攻不了的险关;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汇聚起爱党爱国的强大正能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