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程乃姗

  四川雅安地震没几天,就传来著名女作家程乃姗病逝的噩耗,它不啻是一次地震,在上海广大读者心里引起巨大的反响,人们都感到吃惊,因为前不久,还在《上海文学》、《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杂志上读她的文章。太意外了,广大读者心情格外沉痛,因为上海从此失去了一位,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优秀的海派女作家。

  如果说张爱玲是中国四十年代描写旧上海居民生活、风土人情最杰出的女作家,那么,程乃姗则是新中国以来,反映上海各阶层居民生活、风土人情,影响最大的优秀女作家。两人是同属上海文学史,却不同阶段里程碑式的女作家。然而,就文学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而言,程乃姗似乎又超越了张爱玲。

  1979年,还是上海惠民中学英语老师的程乃姗,凭借处女作《妈妈教唱的歌》,敲开了文学的大门,之后,她的笔如同开了闸的江水,陆续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蓝屋》、《穷街》、《女儿经》、《金融街》等一批优秀的作品,引起文学界的高度称赞。尤其是中篇小说《蓝屋》,还获得了1983年《钟山》首届文学金奖,轰动一时。

  程乃姗的作品,笔法细腻优雅,擅长描写上海各层次、不同生活的风土人情,这点和张爱玲十分相似,但她却比张爱玲多了几分幽默、情趣和乐观。她的笔触是丰富多彩的,不仅仅停留在像《蓝屋》这样、反映高层富庶人家的生活,而是更多地伸向了如《穷街》、》、《上海探戈》中底层的人家生活,酣畅淋漓地将人物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构筑起上海滩两个截然不同、却又最精彩的层面,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热捧。至今,只要谈起《蓝屋》、《穷街》、《上海探戈》等,很多读者都会津津乐道,记忆犹新,抹不去对程乃姗的思念和追忆。

  程乃姗之所以能写出多样化的、有关上海风土人情的作品,除了她有文学的天赋外,最重要的还是她长期扎根于上海这块热土,对上海风土人情有独特的认识。所以,她描写上海的风土人情,无一例外,都保留着原汁原味,很少虚构或夸张,犹如一道地道的上海本地菜,让人品尝后,回味无穷。正如她生前所说的:“我之所谓的上海魅力,其实很琐细很生活,是每个人都触手可及的,是很市井的。我喜欢市井,市井富有蓬勃的生命,是都会原动力的基础……”

  程乃姗有关上海的故事,接踵而至,远远没结束,她给《上海文学》、《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专栏约稿还有很多,她却不辞而别,走完了她65年的人生道路,让喜欢她的人心痛不已。作为她的一名粉丝,这几天我心情格外沉重,我明白,这是除了为雅安地震外,也怀揣着对程乃姗的哀思,为她扼腕长叹。好在她为上海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文学作品,让人又有了几分宽慰,她的作品,她的形象将永远鲜活在我们广大读者心里。

  【编者按】:一代风华,就此陨落。程乃珊,这位总是与端庄、典雅、知性相关的上海女作家的逝世,令我们扼腕长叹。好在她留下了这么多美好的文学作品,让人又有了几分宽慰,她的作品,她的形象将永远鲜活在我们心里。

上一篇:80秒爱
下一篇:欢喜情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