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中的““孤仄”现象 [散文]作者:Chapter丫

律诗中的““孤仄”现象
“孤仄”是指在律诗的对句尾三字中两平声夹住一仄声字。试读下面这些句子:
例1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李白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例2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杜甫 天末怀李白)
例3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 咸阳城东楼)
例4 野桃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苏轼 新城道中)
例5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夜泊水村)
上面这些句子中凡标有括号[]的,均属于孤仄现象,而有园括号()为孤平现象。可见,“孤仄”系一个仄声字,夹在两个平声字中间。在形式上犹如一个平声字被两个仄声字夹住一样。
这类孤仄字组的出现,实则是所谓“拗救“产生的。
在例1中,该联的平仄范式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但“五松下”是个孤平字组,五字犯拗,成为“仄仄仄平仄”使“松”字孤平,导致对句用第三字“无“的平声救出句的“五“字,产生“无所欢”这一孤仄字组,成为“仄平平仄平;在例2 中,“几时到”的孤平字组导致对句“秋水多”这个孤仄字组。其余举例均可类推。这就为我们提供了掌握拗救方法的另外一种思路。即对句孤仄尾可救出句孤平尾。
在五言律诗句式中,若“仄仄平平仄“被写成“仄仄仄平仄”,则可用对句“孤仄尾”的平仄模式“平平平仄平”相救,第一字可平可仄,即使用仄声字也不会导致第二字孤平。故这种句型起到了一平双救的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将例1句写为:
“我宿五松下,寥寥无所欢”,但语言平淡,远不如“寂寥无所欢”上口。
在七言句式中,平仄模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若将出句写为“平平仄仄仄平仄”,则对句应为“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第三字,可平可仄。
如“山雨欲来风满楼”可以写成“
“山雨将来风满楼”,但“将”字远比仄声“欲”字无力。
其余类推。
再如: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 赋得草原送别)
一身报国[有万死],
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夜泊水村)
上二例出句均改变了平仄脚型。将“仄仄平平仄”变为“仄仄平仄仄”,将“平平仄仄平平仄”变为“仄平仄仄仄仄仄”既有第三字孤平,和第二字孤平,又有平仄脚型改变,属大拗,故都可用“孤仄尾”补救。
对一平双救的拗救方法,很多初学律诗的朋友不甚理解,认识“孤仄尾”现象后,记住以上类型句,问题便迎刃而解。
此外还想谈谈孤平的拗救。在孤平的本句救中,“平平仄仄平”如写为“仄平仄仄平”,那末第二字孤平,可将第三个仄声改用平声字,成为成“仄平平仄平”;若将“仄仄平平仄仄平”写为“仄仄仄平仄仄平”,第三字拗,则第四字为孤平,可将本句 第五字改用平声救前面的第三字拗。成为“仄平平仄平”和“仄仄仄平平仄平 ”,
如:
坐看云起时。(王维 《终南别业》)
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二者都是用第三字和第五字平声补救前面的仄拗。同时也出现了“孤仄尾”现象。
综上所述,通过並记住以上所举类型句,便可以总结出一个拗救的口诀,方便记忆:
孤仄尾救本句孤平,救前不救后;孤仄尾救出句孤平尾,一平可双救。平仄脚型变仄仄(出句) ,孤仄尾也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