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亭河风云》第十七回:胸怀壮志不怕难 天降大任敢承担(作者 王以太)

  随着全国抗战形势逐渐稳定和好转、抗日武装和根据地不断地发展壮大,我党急须培养大批干部,招收广大青年投身到抗日队伍中去,经过艰苦斗争的锻炼,再从实践中考察选拔出大批的优秀干部,以适应革命形势和武装斗争的需要,因此,创办专门的学习培训机构势在必行,在这种形势下,”邳南公学”便应运而生了。

  ”邳南公学”是以邳南行署政府的名义创办的抗战学校,共产党员并不公开,但我党要领导掌握这所学校,就必须派出有经验、有能力的共产党员进去。于是,党组识从能力、胆识、经验和对党忠诚等诸方面因素考虑、几经挑选,王剑一同志脱颖而出,进入了”邳南公学”,担负起在”邳南公学”创建党组织、创办新型学校的重任。

  ”邳南公学”是完全的新式学校,没有校址,没有教室,全部实行供给制,师生们像部队一样,走到哪里,就战斗到哪里,哪里就是学校、哪里就是课堂。仿照延安”陕北公学”的模式,遵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训,要求大家生活战斗化、行动军事化,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利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从战争中学习战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崭新学习方法,把残酷的战争环境打造出活学活用的学习氛围。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任务,年方20岁、入党才一年多的王剑一同志毫不畏惧,勇敢地担起了学校指导员兼支部书记的重任。因为学校是非党爱国民主人士创办,王去后是学校的第一个党员,稍后又有党员李清溪同志调任该校教导主任。在教师和招收的学员中,出身成份各有不同,农民工人当然有、地、富、资本家子女也有,虽然来自五湖四海出身不同,但抗战热情很高,都是为抗战打鬼子走到一起来的,都一心一意为国家、为民族挺身而出,有着共同的战斗目标、有着共同的奋斗语言,有着共同的革命理想。

  20岁的王剑一走进学校,虽然年纪轻轻,但毕竟经受过革命战斗的洗礼,在一群刚入校门的学生中,已显出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隐重了,在学校的老师学员中颇有威信,他的一言一行,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行署负责人林源常在信中给以指导、鼓励,使他更有了前进的动力及方向。经一段时间的熟悉,很快适应了学校生活,如鱼得水地开展了多种活动,仅半年多时时间,就发展了好几名新党员,组建了学校党支部,並任党支部书记,李清溪和洪潜任支部委员。从而党在学校扎下了根,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抗战时期,邳南有令人瞩目的文、武两大“名星”。

  武的是以许伯言为司令的邳南青年抗日救国大队(简称邳南大队),是边区的主要武装力量,鼎盛时有7个连的建制,1000多人马,可谓兵强与壮,夜袭碾庄站,昼捣土山集,三打猫儿窝,再战薛桥西……。为反”扫荡”、保卫边区屡立战功,约1944年冬,许伯言司令接到命令,亲率加强营西援大王庄,经一天激战打退了200多日伪军对大王庄的进攻包围。同时该部还为淮北军分区野战部队输送了大量兵源,受到淮北军分区赵汇川司令员的赞扬。

  ‌文的就是“邳南公学”了,被称为邳南的”鲁艺”,抗战的大学,学员们不仅是学知识、学文化的学生,而且是能工作、能宣传、能打仗的战士;在这里他们提高了政治觉悟,在这里丰富了人生理想,在这里提高了文化知识,在这里也培养出了人民的精英和国家栋梁;从这里走出了时代作家,从这里走出了胜利将军,从这里走出了英雄楷模,从这里走出了抗日功臣……。文中提到的李清溪同志,邳州仪堂人,后来便是盱眙县、邳县的县委书记,徐州地区专员,履职邳州时,广植水杉树,绿化改善环境,为民造福,被誉为邳州”水杉之父”。我也曾听当年的学员、邳县港务局书记焦亚华同志是如何赞扬“邳南公学”的。上世纪我在邳县港务局工作时,曾听他骄傲的称自已是“邳南公学”毕业的,也是在那时参加的革命……,后来做了秘书、当了书记。我们都投以羡慕和敬重的目光。多少年后,”邳南公学”的声誉和精神依然存在……。

  由于”邳南公学”功勋卓著,影响很大,后被改为睢邳铜灵四县联合中学,为抗日战争培养了大批革命干部,以后都变成了新中国建设各条战线上的英才俊杰,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邳南公学从一个民主人氏组建的学校,逐步转变为我党掌控、为抗战和革命培养人才的学校,王剑一同志功不可没,从党派他进学校、发展党组织、团结教师学员、坚持“抗大”式办学模式,坚持“三八作风”校训,历经艰难困苦,许多工作只能秘密进行,没有经验可循,全凭着赤胆忠心,克服各种困难,摸索前进,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完成了党交给的办学重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革命的奇迹。

  到邳南公学工作。应该是王剑一同志参加革命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原来的工作是在党的内部,有领导有组织,叫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到学校后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的上级是行署党组织,对他在学校的工作只能作原则上的指导,如何具体开展工作,完全要由自已酌情而定,原来习惯的直接领导没有了,而且自已要代表党组织去领导学校的工作,去妥善处理错综复杂、牵涉各方利益的事情,又要兼顾党外行政工作、处理好与非党人士的关系,凡此种种,对王剑一同志来说,都是新课题、新考验,总之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新局面,要去桃一个从来没有挑过的千斤重担。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曾益其所不能”。

  王剑一同志从童年学习开始,到寻找救国道路,想方设法参加抗日队伍、投身革命事业,吃尽千辛万苦,历经重重魔难,一个又一个重任落到了自已的肩上,他都从容应对、敢于担当,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充分显示了他的高洁品格和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困难、没有不能,唯有战斗和胜利,从他以后在徐州隐蔽战线上的一系列残酷战斗中,也得到了完全的证实,他是一个胸怀大志、放眼未来、为全人类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者;他是一位无私无畏、不怕牺牲、不忘初心、敢于战斗、勇于担当的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就是在解放后的和平年代里,王剑一同志又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行列中去,没有任何高人一等的特权思想。如他在日理万机中,几次顺道回到家乡的情景,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在回到家乡的短暂时间里,他那浓烈的殷殷乡梓之情时时溢于言表,深厚的拳拳爱民之心处处令人动容……。

  ‌1959年10月立冬后的一个下午,王剑一同志赴福建前线考察返回途中,来到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邳县县城内)会见李觉民(校长)战友时,寻问是否有王庄村的学生在这里学习,适巧王庄的王毅刚考入该校,李校长立即叫来王毅与其会面,面对17岁的王毅却互不认识,王毅报出其父、叔名字,方知其叔王进宝曾在王剑一手下工作过,但从家族辈份讲,剑一还要呼王毅为叔呢,于是王剑一握着他的手说:”三叔,你好!有李校长关照,你的学一定会上好的”。最后分别时王毅关心地问”你还回家看看吗”?他说:”没空回家,请三叔回家把见到我的情况对我家人说一声就行了……”。现已退休多年的王毅还经常感怀:“17岁上学时见到过剑一,几十年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许多联想,第一、家乡情怀,这就是剑一的胸怀;第二、礼贤下士,一个中央里的老革命,关心一个未成年的穷学生,这也是剑一革命情怀的表现;第三、剑一比我免一辈,年龄比我大20多岁,老侄少叔,视我为长辈,这也是王庄王家家族的风范”。

  ‌1967年春节过后,王剑一回到王庄,他不仅看望了近房长辈和近邻亲人,还特别邀请全村一起干过革命的老战友叙旧,设席畅饮,开怀畅谈,大家的心里暖暖的,均皆感叹:”哪里会想到能有今天啊!要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

  ‌上世纪70年代的一天,我周末下班回到家里,父亲兴奋地告诉我:“你剑一叔前天到咱家来看我了,嘘寒问暖,在咱家做了个把小时呢”。父亲一脸幸福样子,显得十分高兴。剑一叔和我大哥以亭是一起干过革命的同村战友,大哥1944年牺牲时,村上的战友们都曾来家慰问,发誓要为其报仇。几十年过去了,剑一二叔未忘革命情谊,回家时仍专来登门拜访战友的父亲,怎能不令人动容和感怀呢。

  ‌看来这都是一些平凡小事,但这和王剑一同志干革命时的初心、理想、勇气分不开的,充分体现了一个老革命者、一位老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对国家、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和勇敢担当。

  有诗为证:

  全民抗战烽火连,邳南公学任重艰。

  三八作风当校训,七七血仇记心间。

  利剑出壳魍魉尽,壮士喋血社稷安。

  英雄处世何所惧,天降大任敢承担。

  鱼水情深千家暖,本固邦宁万众欢。

  革命战旗永不倒,红色基因代代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