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无价的遗嘱 | 作者:吴岳华

  作者:吴岳华

  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首,诗书画堪称三绝,文品官品俱佳,他倾听见民声,关心民间疾苦,不怕丢乌纱帽,一心为民,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继先,是郑板桥的第二十二代嫡系孙,曾当过三十年文化局长,儿子郑弘扬又是现在的文化局长,也已当了十年。父子二人酷爱郑板桥的诗书画,潜心研究,日夜揣摩,所作板桥体诗书画,已达到炉火纯青,以假乱真的程度。外界猜测,他家可能藏有郑板桥的真迹。然而父子反复声明,连郑板桥真迹的影子都未见过。此地无银三百两,谁信呢!

  郑继先父子与市委书记、分管文化的副市长关系甚密,交往甚多。他们积极提建议,传承和发扬板桥文化。修缮板桥故居,建板桥博物馆,搞板桥文化一条街,设立郑板桥文化奖学金,他们是有功之臣。

  郑继先已当了十年市老年大学常务副校长,他们父子是板桥诗书画的教员,弟子何止三千,学员们的作品,多次被国内外比赛评为一二三等奖,有些被省市博物馆收藏。

  郑继先有儿子4个女儿2个,孙子孙女14人。全家都是郑板桥的粉丝,是板桥通,出版了研究板桥的论文、随笔、散文一本,学习板桥诗书画一本,已卖出五万本。

  家中有宝,如何用好宝,郑继先子孙动脑筋,甚至有的想出歪点子,偷,拿家里的东西不算偷。用来作为谋官和发财的桥梁和工具。

  郑继先表面上看来身体很健康,过个九十岁百岁,大有希望。他说没有富贵病,不胖,没有“三高”,骑自行车摔了一跤,脑溢血,没有抢救得过来,大家为他惋惜,对家里对市里都是一大损失。

  郑弘扬对老子的生老病死有思想准备,但没有想到如此突然,这么走早。丧事处理,他不为难,令他担忧的是家宝分配是难题,弄不好成为家族分裂的导火线。这有先例,他的同房堂兄家有一幅郑板桥竹画真迹。先父去逝后,由他保管。其弟以学画的名义,借看三个月。要过几次,就是不还。三年后仍不还,只好诉诸打官司。法庭也没有好办法,兄弟姐妹六人协商,把画估成价,连画连价钱分成六份,凭运气抓阄。抓到的高兴死了,抓不到的恨死了,亲情无存,形如仇敌,互不往来了,可悲,悲剧一场。

  郑弘扬觉得自己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的能力和本事,如没有办法,也只好采取抓阄的下策。老父亲有先天之明,对这一步早有对策。老母亲把长子叫到面前,交给他一封父亲的遗嘱和家宝的来历。

  遗嘱是这样写的,亲爱的儿女们,父亲工作几十年,生为党的人,死为党的鬼,生是党培养,死要为党作贡献,遗体捐献作解剖用,所有的藏书和郑板桥的诗书画无偿捐献给市图书馆和博物馆。价有所值,为广大市民共享。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内战,造成家庭的撕裂。望我儿孙,理解我的良苦用心,也望你们继承和弘扬板桥精神,为官为文为商为兵,光宗耀祖,为复兴强国添彩增光。

  关于家宝的来历较长,仅将有关板桥诗书画的部分摘要如下:

  那是解放初期,我在一个村小学担任校长,兼教语文。食宿在一个村民家里。时间长了,弄熟了,亲如家人。他父亲有病,我拿钱给他父亲治病,他小孩到镇上上中学,我帮助交学费和伙食费,我离开这个村时,他送我一件宝贝,是郑板桥的竹画,是郑板桥画的他家竹子,先生删壁就简,在屋后伸出几竿翠竹。

  市博物馆曾失窃过一次,官方对外宣布,由于郑板桥真迹保管措施特别严格,被偷的五幅画是拓片和仿画。过了五年,我先后接到几个来路不明的电话,说是有郑板桥的真迹,因急于用钱,忍心抛出,知道你酷爱郑板桥的真迹和遗物,冒着风险找你帮忙。因价钱不高,我同意见一下。那人神秘兮兮的,说是当年博物馆失窃的,几经转手转到他手里。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我觉得买下来,都会价有所值。

  郑板桥诗书画的真迹,是在文革中破四旧时,我冒险淘来的。共有四幅,一幅是郑板桥画的故居之竹,周围有石菊和兰花相衬。一幅是郑板桥画的扬州的园之竹,此竹妙在彰显四季之风。一幅是郑板桥书写的“吃亏是福”、“难得糊涂”。你说他价值连城也好,无价之宝也好。献给国家,我开心放心。

  六个儿女对老父亲是理解的,这样处理是上策,于国于家都有好处。

  鉴于郑老父子的国家情怀和郑弘扬的品格及能力,市委书记提议弘扬任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市长。提升公布征求意见,全市干部群众一致赞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