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百花深处一僧归 文/李成武

  文/李成武

  因工作关系,多次到苏州木渎出差。每次去,几乎都要爬灵岩山,进灵岩山寺。灵岩山寺门票一元,这大概是最便宜的一处宗教场所了。立下这条规矩的,是灵岩山寺原来的住持明学长老。他说,不能让过高的门票成为穷人香客的门槛。他率灵岩山寺的佛门弟子“不募缘、不做会、不传法、不讲经、不传戒、不应酬经忏”, 勤俭节约,清净修持,还慈悲为怀,将不多的门票收入大多捐给了灾民。

  时间过得真快,不曾想,明学长老离开尘世已经整整五年了。忆起五年前苏州朋友在“朋友圈”发送的视频,视频中连续几天百姓自发前往灵岩山凭吊这位视名利为浮尘的老人,其实人们的心中都有那一份对善良的向往、对行善的尊重,公道自在人间!

  灵岩山寺历史很久远,相传它的旧址就是吴王夫差为越女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白居易有诗“馆娃宫畔千年寺,水阔云多客到稀,闻说春到更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至少在唐以前灵岩山寺就很知名了。千年山寺,阅尽潮起潮落,云舒云卷。功名利禄,不过水花泡影。佛家讲求“四大皆空”、“六根清净”,空不是无,而是“地、水、火、风”这万事万物缘生缘灭,变幻无常;净也不是没有,而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人身的六大要素已经祛除妄念,不受外扰。佛家秉承慈悲为怀,普渡众生,明学长老可谓得“道”矣。

  其实,佛并不高深,芸芸众生皆具佛性。只要明心见性,远离颠倒妄想,安贫乐道,常怀正直善良之心,保持定力,不为功名利禄所累,尽管微如尘粒草芥,卑为贩夫走卒,也可算是佛性在心了,正是庄子说的“道在尿溺”。

  戒、定、慧不仅是佛学三项训练,也是每一个人人格修炼的三个层次。戒是学习规范,遵守规则,培养向善的品行;定是内心的平静、安宁、专注,不为外物所惑;慧是洞察世间一切,已经把戒律、规则化为一种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了。心有所戒,行有所止,正可谓“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有定力,会克制,能自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世事洞明,大彻大悟,一切皆是过程,慧门大开,自是豁然开朗。

  芸芸众生,柴米油盐,忙里忙外,不贪心,少欲望,多包容,有悟心,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就是美德善行吗?

  当今世界,功名利禄,无所不在,少数大庙不也利欲熏心?正是烧香的不一定是和尚,出家的也不一定就是高僧。但是,仍有一批真正僧人,禅房深处,孤影青灯,慈心渡人,如明学长老,虽然归去但温馨存世。我等尘世中人,循规蹈矩,敬事而信,常怀善心,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即如苏东坡所言“几时归去,做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不也足矣!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