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同学情 | 金琳

  作者:金琳

  虽然离开故乡已经几十年时间,在故乡长大的我,那深深的乡情无时无刻不萦绕心头。即使这样,我认为在很多方面从观念上也与故乡有了差异。

  每个人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接受教育程度,等等,既是曾经的同学,几十年过去,观念已经形成千差万别。

  二十年前,自从家里安装了电话,就与家乡一些同窗好友取得了联系。

  有一天,我与初中时候的一名女同学通电话,我们互相问好后,我告诉那同学说:“你知道吗?我们初中的男同学某某某的女儿考大学来到了西安,在西北大学上学,专业还不错,化工工艺,我特地去看望了他的女儿,并给了一点钱,因为我对某某某同学印象不错,所以才这样做的,你别责怪我说话直白,当然比不上我俩的友谊。人家那孩子很好,长的和她爸爸一样。”

  我自顾自的说了一大片,然后是准备听对方语言了,我拿着听筒,一阵沉默。

  “哎!你怎么不说话呀?”我问。

  “你开口闭口都是说某某某同学和他女儿好,让我怎么说呢?”

  “你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俩通电话别人又不知道。”我仍率直的说。

  “我对你夸奖了一大片的某某某同学不满,很恼他!”

  “为什么?”我问。

  “我儿子考高中落榜,求他这名身居全县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任教的同学给通融通融,他没有给办理,他是那所中学的教务主任,有能力给办的事情,没有给办。”

  “我对某某某同学印象不错,虽然在学校没有说过话,但是走出学校门,几次见面他还是蛮通情达理的。他没有给你办这件事,可能有难处,否则,我认为不可能不给你办,给你办了,对他没有坏处,能办不办对他没有好处,他这么精明的人难道连这一点会想不到?”

  “我儿子中考成绩不错,很聪明,平时学习很好,距离上重点高中不是差得分数很多,否则,我也不会去求他;我和我爱人没有空着手去求他,他没有给我两口子面子;他不但对我这样,我们初中还有两个某某某和莫某某同学因为孩子没考上那所高中求他,都没有给办理。”

  “同学,自从走出学校门,因为你比我年龄大,我一直称你姐姐,照你这样说,恕我直言,我听说家乡县城那所重点高中对考不上的同学,其家长可以花点钱买分数,分数差得少,花不了多少钱就可以上那个高中,分数差得多,花的钱就多一些,也可以上那所高中,我这是听家乡其它人们告诉我的,是不是?假如是真的,你的儿子考试分数距离上重点高中差得不是很多,你和你爱人何必拿着东西去求那同学?用那钱给儿子买分数不是更好吗?既有面子,也硬气,不是吗?”

  “那是正出正入(正确渠道),正出正入,我求他干啥?!”

  “那你儿子比某某某同学的女儿年龄大,你儿子现在干什么啦?”

  “当了三年兵,复员后,在他爸爸工作的乡政府上了班。”

  “也不错。”

  我们又互相客气了几句,就把电话撂了。

  放下电话,我思绪万千,远在千里外的女同学向我诉说她对某某某同学的不满,是把我当成好朋友,否则也不可能和我说。可是我的观念与她不同。

  我的这个女同学,走出学校门,一帆风顺,因为其父亲当时是县委实权派任务,她在县城某工厂上班后转为正式职工,还入了党,她那工厂在那不凭考试上大学的年代曾经推荐她上大学,她因为自己已经是国家正式职工,又定了亲,鉴于上学影响婚姻,放弃了成为工农兵学员的机会;不过她那小学文化的同胞姐姐,在那时候上了大学,成为了一名工农兵学员后,在县司法部门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家干部。在那十年动乱时期,她家可是我们同学们人人羡慕的一家人。不同的经历形成了不同的观念。

  假如不是恐怕她不高兴,我多么想说:“你的儿子考试成绩不错,为什么没有考上?差的分数不多,为什么不正出正入?作为母亲,为什么不怪自己的儿子学习不争气,反怪他人不为儿子走‘后门’?你姐小学文化上大学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假如国家一直那样,说不定今天就面临亡国啦!”

  然而,这些话,一直在我心里没有和任何人说过。可是,我这个直正人,在和那县城重点高中任教务主任的同学通电话时候还是忍不住提到了那个女同学求他办的事情。

  我问:“同学,我听说某某某同学因为儿子上高中之事求你,你没有给办理,是真的吗?”

  “是真的,我只是一名教务副主任,实在是没有实权,有实权的是校长。”

  “我知道那高中校长姓张,名字我也知道,他为我班有的同学求他,可能办成不是一个,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反对走‘后门’,‘后门’为有的人开了绿灯,为有的人可是红灯。”

  “不是凭真才实学考进来,既是上了重点学校,在班上也是名落孙山的学生。”

  “可是混个文凭也光荣啊!”www.qde7.com

  “我虽然是工农兵学员,可是不是‘文革’,我可能还不至于一辈子只是在县城工作。”

  “同学,别介意,我知道你是学习好的学生,不过老天爷对你也不薄,不是吗?在对‘文革’的看法上,我和你可能有些相同的观点,不知道是不是?”

  “可能吧。”

  “这就是观念,我现在的观念可能和家乡百分之九十九的同学有差异。”

  “我们现在都到了这个年龄,观念是因为各自的经历和处境形成的不同,是必然的。”

  “是啊,让我们都按照自己的观念生活吧!相互多保重!”

  我们撂了电话。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