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仁寿:探秘最后的“女儿国”

探秘最后的“女儿国”

  ■孙仁寿

  阳春时节,我第一次踏上云南大地。大西南壮美的山川秀色,让我惊叹不已;云贵高原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让我怦然心动。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如果说,绽放在云南大地上的多民族之花,是我眼中最美的风景,而美丽的泸沽湖畔那神秘的“女儿国”,则是我心中最炫的民族风。

  我从来不曾想到,距离丽江200公里之外的泸沽湖竟有着如此的美丽。远远地望去,湖水被天空映得碧蓝,衬着几座远近不同的青山,恰如一颗遗落在绿色的丝绸之中的蓝宝石。

  泸沽湖位于云南省宁蒗县与四川省盐源县交界处,方圆47公里。由湖心从北到南划过去,湖西属宁蒗县,湖东属盐源县。据说,因整个湖泊状若马蹄,南北长而东西窄,形如曲颈葫芦,故名泸沽湖。又因当地摩梭语“落水”为“泸沽”的意思而得名,当地人称“谢纳咪”,意为大海、母湖。

  在美丽的泸沽湖畔生活着一支古老的民族,它就是摩梭人。摩梭人以湖为邻,世代居住在湖畔,他们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摩梭人在我国民族识别过程中是一个未被识别的民族,后被划分为纳西族的分支,所以称为摩梭人而非摩梭族。

  有人说,泸沽湖是一处远离喧嚣闹市、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处女湖,她是摩梭人的伊甸园。秀丽的湖光山色中孕育着绚丽的文化,奇异的天光云影里映照着一方女人的风景。女山、女神、女人,构筑的迷人景致,形成了主旋律,吸引世人的瞩目。这里被人们称为我国境内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女儿国”。

  说它是女儿国,因为它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母系社会形态,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大家庭里,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原始阿夏走婚生活。这里每一家的家长都是女性,家庭成员的血缘也都是母系血统,祖辈只有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辈只有母亲、舅舅和姨母,无论是摩梭人的成丁礼、阿夏婚,还是不同风俗与悠扬的歌曲和动人的传说,一切在外人眼中都显得神奇古朴,带着浓浓的诗情画意,却又充满神奇色彩。

  摩梭人的称谓,在浩繁的史籍中,有多种同音异字记载。《史记》和《汉书》称牦牛羌或牦牛夷。古代摩梭为游牧民族,称为放牦牛的人。摩梭一名,最早见于《后汉书》第二十三卷《郡国五》在校注定笮(今四川盐源)条里记载:“县在郡西,宾刚缴白摩沙夷有盐坑”。

  历史上由于地理环境的闭塞和交通的阻碍,这个生活在大山里的神秘民族是鲜为人知的。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业的兴起,特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深藏于大山中的泸沽湖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古老的摩梭人也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当我第一次走进泸沽湖,走进摩梭人居住的村寨,走进那神秘的“祖母房”,围坐在火塘旁亲耳聆听阿妹给我们讲述的摩梭人故事,特别是她们奇特的阿夏走婚制度,我便对这个传说中的神秘“女儿国”有了万分的好奇。

  世代居住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住房很奇特,祖祖辈辈都住在用圆木垒成的“木楞房”里。木楞子房以木板当瓦,一般为三房一照壁的四合院,屋内以火塘为全家的中心,旁有老人及未成年孩子住的地方。屋中央竖有两根主梁柱,左柱称“男柱”,右柱称“女柱”。另一幢二层楼房为客房,上为青壮年妇女与她们的阿都(情人)的居室。

图片

  这些年随着泸沽湖旅游业的开发和兴起,古老的摩梭人村寨焕发了新的生机,曾经的摩梭人村寨也向游人开放,成了泸沽湖畔最美打卡点。

  阿妹是村寨里安排接待我们的文化使者。婀娜的身材,俊悄的面庞,流利的普通话,一下子拉近了我和摩梭人的距离。在阿妹家祖母房里,我们围坐在火塘旁,一边喝着她家水壶里沸腾的银离子水,一边侥有兴趣听她讲述摩梭人那些神秘的故事和生生不息的火塘文化。

  阿妹告诉我们,千百年来,她们摩梭人一直沿袭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婚姻制度。虽然这些年也有一些年轻人由“暗婚”走向“明婚”,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恪守着这一古老的“走婚”(暗婚)婚姻制度。她直白的告诉我们,她现在已是两个女儿的母亲,走的就是“暗婚”。

  当我平生第一次听到“走婚”二字,不仅让我走心,也让我心生浪漫之情。也许是好奇,也许是闻所未闻,所有围坐在火塘旁的游客都如同我一样,睁大着眼晴静静地听着。从阿妹的介绍中,我逐一了解了这一古老的摩梭人特有的婚姻制度。

  所谓走婚,即成年男子和美丽的少女通过对唱情歌或平时的接触互有好感后,有些少女会向男子系上亲手编织的围巾以表心意,入夜后,男子会带着肥肥的猪膘肉,到心仪的少女家里走婚,找他的“阿夏”(情人,女朋友)共度良宵。到达女方家门外后,为了不引起家里人的注意,男子会向女方家的看门狗扔猪膘肉以示友好,然后再顺利地从女方家的窗户进入,天亮之前男子又必须离开。如果双方感觉良好,则可以一直“走”下去,而“走婚”生下的孩子由女方抚养。走婚过程中若遇到双方感情破裂,女不开门,男子就不再来了,各自另觅新欢,男子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双方也不存在孩子抚养、家庭财产分割等纠纷,一律归女方所有。如果阿夏有了新朋友,而老朋友又来敲门,阿夏就会对老朋友说:“今晚我有新朋友,我们改日再相会。”男子听了之后,丝毫不会生气。这种以感情为转移的自由恋爱,是不以权、利欲望为转移的。

  走婚是情投意合的男女通过男到女家走婚,维持感情与生养下一代的方式。由于母系社会中由女性当家,因此所生下的小孩归母家抚养,男方不需负担,但父亲和子女都知道彼此的亲子关系。摩梭人家庭成员为母系亲属,父系亲属并不属于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由最年长或最有能力的老祖母掌握权力,男性需要抚养自己的姐妹与其他男子走婚生下的孩子,因此,舅舅在后辈眼中地位很高。

  摩梭家庭中由一个最能干有威望的阿妈安排生产生活,保管财产。摩梭人称这人为“衣杜达布”或简称“达布”,达布是家庭的一家之长,负责一切内外事务,家庭成员绝对服从她的安排,在家庭中无论姨表兄弟姐妹,均视为一母所生,十分团结和睦,她们共同劳动,有事共同商量,民主气氛浓厚,尊重集体意见,尊老爱幼,尤其对老弱病残者给予特殊照顾和尊重。

  走出阿妹家的祖母房,行走在古老的摩梭人居住的村寨,探秘阿夏走婚制度的好奇心,驱驶我有意识的接近那些老阿妈,希望从她们口中再探听到更多的关于阿夏婚的故事。

  在村寨的一个街市旁,我借买东西的机会,与一位摩梭老人进行了一番亲切交谈。谈到兴奋时,老人仿佛回到了青春,一双大大的眼睛发着亮光。从老人的眼神中,我感觉到她在留恋过去,留恋她的美丽与青春,更留恋曾经的爱人。我问她,要是跟自己的恋人固定了婚姻是不是更好?她摇摇头,喃喃的说,圣湖水啊,是她和她的“阿夏”见证,无论在一起,还是分开,心永远是在一起的。说着,老人随手解下腰间的花腰带。这是她和他的“阿夏”定情之物,一辈子了,从未离开过她的身体。

  临别时,阿妹看着我和爱人手牵着手,行影不离,相依而行,她动情地说到,“其实,我也很羡慕你们,有爱人陪伴在身边,真好”。从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她的真诚和坦诚,也看到了年轻一代摩梭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许这就是摩梭人的走婚,看似神秘、浪漫、传奇,其实和所有的爱情一样,难舍难分,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告别阿妹和老阿妈,离开古老的村寨,坐在返程的旅游大巴上,我的心情如翻滚的泸沽湖,久久不能平静……

  摩梭人沿袭千年的阿夏走婚制度没有法律的保障,有的几年,有的几十年,也有终身相守的。摩梭人一生虽然可能结交几个阿夏,但他们从不一脚踏几只船,而是结束一个再进行一个。夜色降临的时候,这里几乎所有的成年男子都奔走着,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他们一生都在寻找停泊的码头。没有人能说清,然而摩梭人都知道,不管是月光朗朗还是天寒地冻的夜晚,都有许许多多的男人奔走在一条条山路上、湖岸边,追寻着人生的欢乐。

  美丽的泸沽湖养育了摩梭人,封闭的大山也造就摩梭人这一奇特的婚姻制度。摩梭人的阿夏婚姻虽从外表形式看,有其松散性的表征,但就其内在联系而言,从道德观念,舆论准则、行为规范方面有其特有的约定俗成的章法。“三年眉目传情、三年交换信物、三年谈情说爱”,这是一种不靠法律维持,不取决于金钱关系,而是靠道德、靠舆论、靠阿夏双方的感情基础来决定的独特的婚姻关系,可以说它是一片人类最文明、最纯洁、最不被污染的感情圣地。

  泸沽湖,圣洁的湖,爱情的湖。是天在湖里,还是湖在天上?是身在人间,还是转身天堂?这就是古老的母系社会文化传承至今的女儿国,这就是世界罕见摩梭人世代固守的这方水土。他们用千年的坚守,向世人诉说着女儿国里一个又一个美丽走婚的爱情故事。

  这些年,我和爱人曾畅游过烟波浩荡的洞庭湖、太湖,也曾泛舟淡妆浓沬总相宜的西湖、东湖。然而,2021年春天的这趟泸沽湖之行,却是我人生中最浪漫之旅,美丽的泸沽湖也是最让我魂牵梦绕而又神秘的地方。我真想牵着爱人的手,在泸沽湖来一次走婚,蓝天白云上,青山绿水间,让我们浪漫的爱情故事再从这神秘的女儿国里开始谱写。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