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潮》特别推荐|马尔:精神到处文章新

精神到处文章新

  ■马 尔

编者按:有日在朋友圈里见一画家朋友转了一篇文章,我便打开来看,一看就被吸引住了,写画家写得如此好玩有趣且又生动,实不多见。便加了关注。没想到这“马尔的视觉”是日日更新,所写的以小城故事居多,不高大不严肃很民间但十分好看,笔下人物就像竹林七贤一样,虽没有十八般武艺却也十分有趣。估摸着作者会是一位高人。后来经朋友介绍,和真人加了微信,原来马尔先生十多年前还曾做过我的作者,不过他后来转战微博微信公众号,天天更新的“马尔的视觉”实已成为小城文化圈的著名公号,便约了他写篇背后的故事给“绿潮”。还叮嘱说,不急,慢慢写。没料想,第二天一早,文章就给了我,而其公号也已同步更新……这样的速度实在让人吃惊——且看马尔先生如何下笔。

  每次到朋友办的书院,来到正厅中间摆放着孔子像前,都要在这里停顿一下,搁心里拜他几下。

  孔夫子是我干了一辈子教书行当的祖师爷,也是我最敬仰的人。不惟七十二高徒之尖子生培养成就,或是前后三千弟子的规模,乱世中不去寻求个人生活的舒适、安宁,选择了颠簸而艰难的救世的大仁大义的人生,着实感人。

  由他树立的为师者的人品和学问标杆,至今仍是高不可攀的准绳。

  孔子像边上有两句话,所谓“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这两句出自清代石韫玉的对联。

  石先生是乾隆五十五年一甲进士,授修撰,官至山东按察使。诗文均显隽才,有《独学庐诗文集》传世。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属平湖有涟漪,立意与气息真是好。

  思想成熟了,文字自然能深沉老到;学问深厚了,气质也会优雅平和。

  真学问、真书写是熏陶、滋养,能放射出儒雅。

  尤其是“文章老”的遣词用意,醇厚着趣味,莫能名其妙达。若是非要切开尝一口其内瓤,便是夫子的“不惑、知天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也有禅意。

  文字里优游,一景一物一人一瞬间,信手拈来,便是一朵朵莲花;即便枯去,筋骨和心意越发通彻,所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我常常拿这两句话来标尺自己的文章。

  文章老到不老到、深沉不深沉倒还无所谓,但文字里要有精神在,有真心实意托底。

  说到学问,这一辈子教个中学,语文课多是教参书的传达,翻些闲书养胃也是杂乱不堪的乱炖,难成系统,谈不上学问深浅,若是文字的气息在写作中慢慢的平顺下来,渐渐意识到有理不在声高,便悟到了文字自身的魅力。

  看十几年、二十几年前的文章,愤青情绪一直在网格化文章,那里面的机锋迟早也会蜕化为装腔作势。

  儒雅不仅仅是修养,也是修炼而成的一种世界观。

  2016年9月18日我申请了公众号,同时推送了第一篇文章。

  此前也算是网络时代的老写客了,2006年在新浪开博客,随后不久被人拽进微博。

  最早在搜狐写文章,因欣赏新浪的个人博客界面,遂挪窝跳槽。

  博客时代改变了我的码字想法、码字方式。

  过去一直把报刊当做文章展示的窗口,写着写着便生出野心、欲望。使劲往大里想,谓之“文章千古事”,庄严得了不得;大致同类于古人的那一套礼仪,所谓洒扫庭除,焚香净手,一派肃然。

  跟学书法稍写出些模样的心思差不多,常常要端架子,穿衣拿笔都不是原先那么回事了。

  我一直怀疑这种作派,弄这么大的动静,把自己的文章放到千古的高处去要求,看起来是高标准、严要求,却又极像个虚头。

  人真不能端架子,脚不沾地的半悬在空中,什么样的生动活鲜、随性自然能活下来?就如我怀疑“李白斗酒诗百篇”那样,除非脑子里装了个程序,一沾酒就批量涌出,而且能传世至今,活像个惊天骗局。“李白斗酒诗百篇”大抵是个虚头,有人故意吹捧他的;或是阴险的抹黑,说他不严肃,太高产。

  文章是不是千古事,你的文章你自己说了不算,得旁人说,后人判。

  个人公号开设后,这种全新的书写方式,推送方式、与读者的交流方式,都让人耳目一新。

  网路与自媒体,把写文章变成了眼前、当下的事情。

  我不知目下的粉丝上千万的大V写手,会不会感觉了不得,会不会有可以流芳百世的错觉。

  互联网这个东西,就是专为消灭“千古”梦想而来,好似海潮澎湃奔腾,你那个浪头再炫目,瞬间即被后浪淹没,一点痕迹都没有。

  它立的牌坊,就是个当下与即时;其它的什么都不是。

  文字就是思想与趣味的载体,很像是跟自己玩的乐子。将你的想法做成一道菜,至于是凉拼还是炒煮炖,全凭你欢喜。

  做出一菜一汤你可以自己吃,自己乐;要是做一桌,给别人吃,就有风险,你得看别人脸色喜不喜欢。要是对粉丝、阅读量着了迷,你得跟个饭店厨师一样,专做讨人欢喜的文章,或是相反,摆个惊世骇俗的嘴脸。

  但这样一来适得其反,你身份不升反降,你啥也不是,就是个给别人做菜的,文章是拿给别人吃的,乐不乐就得看别人的脸色。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今凡是大众喜欢的网路作家越发可疑,有可能他就是做了几桌众人欢喜的菜肴。

  莫谈千古的事情。

  以我三四年的写公众号文章体会,个人公众号写作的头等大戒,就是莫要讨巧,心无讨众人喜的杂念。

  做菜给自己吃,讨自己喜欢就成。拿写文章当个乐子看,莫管它自话自语、自娱自乐。

  人可能都有凡心俗性,做菜自己吃长久了,到底好不好,自己也糊涂。有时就有点想让别人吃吃看。

  我起初是处处碰壁。不跟风,不去凑热闹,早期一篇文章也就百把的阅读量,自己就生自己的气。

  后来慢慢的平复下来,手里握着初心,终究有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心安心境。

  别人把公众号的“公众”二字顶到头顶上,那是他有这个被认可的需求;你呢,寻求的是个人认同,若是有共鸣者同声相应,也与公众无关。

  三四年下来,坚持了个人性、自主性、趣味性,公众号成为了马尔的标签。

  写公众号文章,我给自己的第二戒就是耐得住自个吃的别一种寂寞,心无天下,有些敝帚自珍的傻气。

  上学时就喜欢写文章,后来去想这件事情,那时我相貌平平,拳头子又软,跑跳打球是一边看的角色,唯独靠写文章似乎能让我有个自我肯定的通道。

  工作后也写,它成了飘离故乡,长久的异地寂寞时光的自我陪伴。

  发出去写给别人看便有些变形,尽管多是笔名,把自己藏起来,但还是有做菜给别人吃的种种担心。做菜你自己吃拉肚无所谓,倘使别人吃拉肚,或是某个重要的别人看着像是拉肚子的菜,都会有麻烦。削足适履,砍头去尾,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停的遭罪、受罪,于是不再写给别人看,就自己玩。

  06年开新浪博客,并不是要别人看,而是找到了一个比到报刊投稿的更好的书写样式,再不会被发或不发牵住鼻子。

  开微信公众号更有点想法:想和读者交流了。

  昏沉里的一个闪念,耽于市井庸常磨出的亲切,在外出行时的闲走闲看,老文章重读的新发现、再创造,摆个摊子端出,想吃的尽管拿去吃,自己饿了也随手对付两口。

  文章是啥并不重要,别人的脸色一概不看。

  我又不是你的厨师,你觉得咋好吃咋摆置是你的事,好坏毁誉亦是饭菜颜色一部分,五光十色的看着也好玩。

  一个多年的兄弟有次很认真的跟我说:日日读老哥的文章,时不时的感悟一下,真谢谢老兄了。好几个朋友开公众号,唯独老哥每日一篇原创,每日刻写个小玩意,非常亲切。

  我是个喜欢听别人赞许,却又对赞许拿不住的人。

  他的话却真是让我豁然开朗。

  过去写文章,并无日日一写、一文的苛求与规律。

  生闲情,得闲时,做个欢喜的事情,写罢心里舒坦必饮酒到晕,便觉人生幸福。

  眼下的一日一文,未觉疲倦,兴致勃勃,很像佛家的功课,但又不是念经诵佛那样的刻板。它是提盏灯在荒野里行走的思想,背个包四处溜达的观赏,花开花落的感念,朝晖夕阴的歌吟。

  已不是简单的欢喜,更像是修行。由外转内,关注自己的内心。

  品嚼俗世庸常琐屑中的灵性,让日子慢下来,学会闭目养神,或带着笑意的长久的注视。

  一日一文,一日点滴感悟,拒绝烧烤火锅老母鸡汤,就要那一草一木、一笑一颦。

  不自觉的,也在修炼自己。

  就觉得这样码字,真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