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您是那道靓丽的永恒 作者:新华

  作者:新华

  5月22日13点07分,一颗伟大、高尚而朴实的心灵停止了跳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离开了他深爱的稻田和人民。

  噩耗传来,心情沉重,禁不住想起了童年时代饿饭的情景。

  我出生于1964年底,家乡枣子湾属于四川盆地低山丘陵地区,人均耕地一亩多一点,稻田约占百分之六十。因为父亲是生产队会计,所以从他那里获得的一些数据至今还有一些印象。那时的水稻亩产很低,无灾无害,最好的年份也就400来斤,而分到每个人头上的的稻谷从来都没超过200斤。土里种的粮食产量就更低了。因此,饿饭是常事,如果不计划着吃,每年青黄不接时还会断粮。灾年就更不得了,会饿死人,甚至有人为了粮食自杀。我们院子就有个老太婆因为在家偷食被老头子骂了,结果想不通竟然上了吊!

  粮食是老百姓的天啊,老百姓希望上天福佑,让稻田产出更多的谷子!所以,每年新米出来,吃第一顿新米饭奶奶都要祭天,希望上天风调雨顺,希望上天把夜明珠埋进田里。

  可上天不如人愿,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枣子湾还是那个枣子湾。

  上天靠不住,讲科学才是出路!

  知道上个世纪的农业大跃进运动吗?所谓农业大跃进运动,就是跨“农纲”,即每亩粮食产量达到《农业发展纲要》中提出的800斤目标。这个目标一点都不讲科学!本来就是一个高指标了,但大家为了跃进,还层层加码,气球越吹越大。据我县《县志》记载,1959年,我县农业大跃进进入高潮。县委《1959——1967年农业发展简要规划(草案)》提出,1959年粮食亩产超过4800公斤,1967年,达到一万公斤。实际工作中喊出了“跨上千里马,跃过万斤关”、“头可断,血可流,不获全胜不罢休”等口号。实际结果呢,1959年粮食亩产103公斤,水稻142公斤;1967年粮食亩产143公斤,水稻205公斤。

  虽然我县从1966年就试点种植杂交水稻,但十年“文革”,政治挂帅,杂交水稻生产都一直停留在试点上,直到1980年才全面推广。推广后,稻谷产量逐年提高,到1984年亩产首次超越500公斤。

  那是第一代杂交水稻,让水稻产量翻了番,如今,在袁隆平团队和全国科研工作者们的努力下,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已迈上新台阶,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突破1000公斤。

  看看,看看,这就是科学的力量,这就是袁隆平院士的历史性杰出贡献!

  别小看粮食,袁隆平说: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很佩服他老人家这句经典的话!我们这个人口大国不正是有了原子弹和经济上的原子弹——“杂交水稻”,才能顺利崛起,并逐渐走向强大吗?

  一颗璀璨的星星划破长空,但它没有陨落,而是化作了那颗“袁隆平星”,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成为一道靓丽的永恒!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